1)第30章 谁主宰夜空_帝国雄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章谁主宰夜空

  通讯频道里传来战斗指令时,赫尔姆特.兰特中尉正驾驶着一架bf-110d2型夜间战斗机飞翔在德国东北部的2000米空域,与之一同执行战斗警戒任务的是隶属于德国空军第一战斗机联队第六中队的另外7架夜间战斗机,四架bf-110d2和三架ju-88e。

  用轰炸机来充当夜间战斗机其实并不是德国人最先想出来的主意,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由于战斗机严重缺乏,英军将一部分速度较快的单发轰炸机改造成了战斗机,用于在夜间抵御德军空袭,此后一些“飞行锅柄”也进行了相应改造,尽管最终没能扭转战局,但还是给了德国同行们一些启示。1940年8月,德军正式组建了第一个夜间战斗单位,即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两个月后,从英国北部起飞的英军轰炸机发动了几次夜间空袭,对位于德国西北部的海军基地和工业城市进行了战略性的轰炸,但收效甚微。于是在当年的年底,德军又利用从前线汰换下来的bf-110组建了第二夜间战斗机联队,随后一些经过改造的双发快速轰炸机也作为特殊的夜战单位加入进来。

  虽然地面作战指挥部根据雷达基站的预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目标方位,但在机载雷达尚未真正实用化之前,夜间飞行想要找到目标,德军飞行员们最初只能依靠机载的fug16通讯电台进行地面三角定位导航——机群中的导航基准机用机载电台向地面发出一个15秒长的无线电信号,地面无线电基站以此为准对己方拦截机群进行定位,然后迅速推算出机群下一步飞行方向并以无线电通知飞行员,地面无线电导航站的导航半径为1000米高度时100公里,6000米高度时250公里,足以应付初期的夜间防空作战需求,但这种导航方式易暴露己方机群位置,在战术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性。

  随着德军逐步将雷达基站部署到德国本土的各个方向,德国空军技术部门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由地面雷达基站的指挥员通过无线电台不断告知己方机群其位置和高度,进而引导他们步步向目标靠拢,这样的夜间导航方式在理论上能够获得1000公里的有效半径,但由于天气等原因,实际上也只能达到250公里左右!

  作为这个飞行中队的长机,兰特中尉的座机就安装有一部fug25a型雷达信号识别器,它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敌我识别器”,能够较为精确地告知地面雷达基站自己所处位置——并且尽可能缩小天气原因造成的影响。由于容纳了新的设备,两人座舱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一名专职的无电线操作员被塞进了飞行员和机枪手之间的位置,而此时后座机枪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