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章 河海并行(下)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滞,语速变缓,沉吟着道:“你有这等志向……也是好事,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有朝一日能宰执天下、书批四海,现在就更要用心读书,不为翰林,焉入内阁?”

  高务实连忙收敛心思,拱手道:“三伯教训得是,侄儿定当谨记。”但态度归态度,他毕竟穿越前就已经三十出头,也实在不需要听高拱无数次强调金榜题名这档子事,于是立刻岔开话题:“不过即便治河之策有了着落,侄儿也还是以为海运不可废。”

  “哦?”高拱眼下是真不敢小瞧了自家这个小小年纪的侄儿了,闻言立刻就问:“缘由何在?”

  高务实道:“方才三伯您也说了,区区一个月港,一年即上缴了近两万两银子的税银。而且您要注意,月港这还只是新近开港,进出船只非常有限,朝廷的制度其实说起来也还太过严格,依侄儿判断,其将来能够收取的税银应当远比现在更多。”

  高拱若有所思地问道:“你的意思是……天津的大沽口也如月港一般开港?”

  “如果可以的话,那当然是最好。”高务实立刻回答。

  高拱却摇了摇头:“这事情恐怕还很难办,朝廷里头有太多人反对不说,而且眼下老夫身兼天官,正着力解决朝廷官员人浮于事等问题,同时还要整理边军……戚元敬此前曾上疏请朝廷将九边各军轮流调到蓟州让他一一整训,这事情内阁商议了好多回,还是办不下来,老夫也为难得很。”

  边军整训问题高务实是知道的,此事最开始是平定倭寇有功的名臣谭纶提出让戚继光训练蓟辽一代的士兵,后来训练颇有成效,戚继光于是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九边各军都去蓟州轮训。

  这个建议若是在后人看来那当然好极了——戚继光何等人也?那可是临终前回顾此生,能说出“吾三十年间,历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大明军神!

  一位将领,在一次战役中打出辉煌战绩,便足可称之为名将,而这样的将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可谓着实不少;但一名将领,数十年来一直在打仗,由南打到北,由水打到陆,却连“小负一场”的记录都没有,统统都是胜利,而且还几乎都是以极轻微的代价打出大胜……这种人如果还不算军神,那什么样的人才配叫军神?

  但高务实知道眼下还不是讨论戚继光的时候,毕竟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办,而且戚继光在朝廷里的后台其实是张居正,所以对戚继光的任用,高务实还要慢慢谋划、慢慢推动。

  他把话题转了回来:“三伯,天津可以不像月港那样开放,我们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借口:譬如说将天津开辟为漕粮转运和军备输送的港口。”

  这就是一步步走的思路了,先作为转运漕粮和输送军备,避免被太多朝臣反对,待港口建好、建大,将来万事俱备的时候,只要一句话,天津就能直接开港。

  但高拱却有一点不解:“漕粮转运老夫倒是明白,这军备输送是什么意思?”

  高务实解释道:“嘉靖二十六年,察哈尔部达来逊汗惧为俺答所并,率领所部十万南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自此之后,蓟辽压力渐大,其所需军备、粮秣日益见涨,原先这些物资要入辽,多走山海关、锦州一线而至辽阳,原本陆路运输耗费就已经堪称巨大,偏偏这还绕了一个弯,更是靡费钱粮。倘若天津港利用好了,朝廷的物资可以从天津港而至梁房口(注:后世营口。),然后由海船转河船,溯三岔河、太子河而上,直抵辽阳!不仅可省物资粮草无数,也避免偶有不察,被蒙古鞑子打了草谷。”

  高拱听了,不仅沉吟起来,过了一会儿才道:“此事事关重大,老夫还需细细思量。”然后话题一转:“对了,‘玩伴’一事,老夫已与圣上密谈,圣上可能很快就要着手去办了,你有什么计划,也要抓紧时间。”

  高务实微微一笑:“那好办……侄儿明天就离京,先去我那山庄别院实地考察一番。”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