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25章 辅弼(廿二)此事易尔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王、赵王、燕王、魏王、韩王、楚王等。这些王爵大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命名的,因为国号只有一个字,所以俗称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称为“某国国王”,如齐国国王、韩国国王、秦国国王等等。只不过虽然叫某国国王,但其实现在都是没有实际封地的,只是挂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亲王级别,一般而言,皇帝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亲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国国王,简称燕王。

  至于二字王则都是郡王,亲王的儿子除长子继承亲王爵以外,其他的儿子皆封郡王,是以郡县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获封楚王,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继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这些郡王都是以楚国当地的郡县命名的,像是寿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那么以江夏郡王为例,一般都是简称为江夏王。由于封号是两个字,所以俗称二字王。

  因此,有明一代的一字王都是亲王,封号只有一个字。二字王都是郡王,封号都是两个字。不过话说回来,在唐朝以前的中国,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混乱的。

  在西晋之前,中国是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的。汉朝初年封了许多宗室为王,有的以国号为名,如齐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则以郡县为名,如济南王、临淄王、长沙王。但无论用什么方式命名,大家的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首次出现,不过当时对于亲王、郡王的命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晋的亲王也可以是两个字,例如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汝南王司马亮,这几个王虽然都是以郡县为名,但也是亲王。

  唐朝建立后,唐朝朝廷正式区分亲王和郡王,明确了亲王的封号为古国名,用一个字;郡王的封号为郡县名称,用两个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亲王就是“某国国王”,郡王则是“某郡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亲王基本上只授给皇族,郡王则可以赐封给功臣。例如历史上的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为延平郡王,简称延平王,是二字王。

  在最初的时候,南明政府想封郑成功为亲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国国王。但是郑成功坚辞不受,因为明代没有封异姓功臣为亲王的先例(但有死后追封郡王的),于是永历帝改封他为延平郡王。

  不过异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继承,其后代都是降为国公,以国公传世。例如徐达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后代的爵位则是魏国公。

  当然,在乱世时期,一些规矩也就严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