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4章 总百揆(卌九)再引“天雷”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免自误误人。

  不过,西征军与嘉峪关蒙军倒也不是就每天隔着这点距离大眼瞪小眼,双方都发动过攻势,只不过如有默契一般,双方的攻势规模都不大,似乎都打着“万一对方懈怠,我部或可偷袭得手”的心思。

  当然,双方都没能得手——毕竟这段时间里双方的警惕性都很高。

  虽则如此,刘綎感受到的压力还是在不断增长,因为通过这段时间的拉锯与试探,他发现嘉峪关绕无可绕,只能依靠强攻收复,而偏偏这个大明第一关实在太难打了。

  不仅是关隘本身的坚固与雄伟现在反过来害了大明自己,即便是拿重炮强轰也很难撼动,而且更关键的是战场宽度不够,攻城时能够摆开的阵势太小,根本不足以集中足够的重炮。

  在嘉峪关前,一线军队能正面摆开的阵势只有千余人规模,而偏偏蒙军现在也有射程颇远的火枪,以及一直就有的精锐破甲重箭手,导致明军还不能过于逼近,更加增添了攻关难度。

  为了寻找嘉峪关的弱点,刘綎不仅把当地耆老找来询问各项信息,甚至把县志找来细细翻阅。

  然而,能给他提供借鉴的地方不多,因为嘉峪关自修成以来,除了布日哈图这次,此前只有过一次沦陷经历。

  之前说过,大明把嘉峪关作为西部边关,在这里建立军事防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嘉峪关以西,逐步过渡为多民族、多国度、多教派,嘉峪关以东则逐步过渡为汉族、统一政权、儒家文化。这里是明朝在河西可控制地区与西域蒙古势力的人文分界线;

  二是嘉峪关境内地理特殊,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可以阻挡通行,把这些天然屏障用长城、墩台连接,再派驻军队把守,则长城倚凭天险,就形成了嘉峪关独特的国家防线。天堑、天险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天险紧凑,致建设成本低,戍守效率高,所以明朝选择在嘉峪关设立国家防线。

  明长城以外存在过渡地带或明蒙双方控制地区。嘉峪关以西的哈密、敦煌就是这种性质。开国之初,明廷为了稳定边疆,维护嘉峪关以西国防安全,一是在敦煌、哈密设立七个羁縻卫,任命番夷部落首领为卫长官;二是在哈密设立忠顺王,由朝廷任命,当地推举首领担任;三是通过调节嘉峪关通商频率与税率控制与蒙古和西域势力的关系。

  这些措施,调控了与西域的关系,拉拢、牵制了蒙古势力。致嘉峪关以西在正德朝以前没有刀兵,基本稳定。

  然而到了16世纪初,新疆蒙古势力由满速儿继承汗位,他有复辟蒙古、统治中原的野心。

  满速尔汗清楚知道,要想占领中原,必先占领河西,要想占领河西,必先占领肃州,要想占领肃州,必先突破嘉峪关防线。自此,嘉峪关开始被觊觎,随时受到新疆蒙古势力的武力威胁。

  经过几年厉兵秣马,满速尔汗于正德十一年十一月,率领一万多蒙古军队东进。面对重兵把守、不易逾越的嘉峪关防线,蒙古军队没有直接从正面攻击,而是派出一支人马,偷渡人马难行的天生桥,跨越讨赖河文殊段,潜至嘉峪关背后。

  十一月十五日,东西夹击、多处用兵,对嘉峪关及其防线展开全面攻击。当时芮宁任肃州游击将军,他曾在正德二年前后任嘉峪关领操把总指挥。得知嘉峪关被蒙古军队围攻,芮宁于十六日带兵前去救援,行至文殊冯家沟一带,与蒙军遭遇,被拦截,双方恶战一天,最后明军全部战死,芮宁也中箭身亡。同日嘉峪关沦陷,随后蒙军包围肃州。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