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28章 总百揆(廿三)女真汉化方略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够互相辨认。其实不然,战国末期的六国文字大相径庭,一个秦国普通读书人去了齐国,基本上是读不懂齐国文书的,反之亦然。无论是秦人去齐国还是齐人去秦国,他们到了当地要看书都得带翻译才行。

  秦统一文字,今后大家都以小篆和隶书为准,这是第一次让后世的汉文化有了一个统一的交流方式,尽管它还只是书面形式。别挑刺说秦始皇没有统一读音,那玩意不进入现代社会根本不可能搞定——想想现在还有多少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吧。

  车同轨相比书同文则更容易被人忽视,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里的“轨”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秦始皇的车同轨简单来说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

  作为现代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就这?这有个毛线的意义?你嬴政怕不是强迫症晚期,这鸟事也要管!我买个大型SUV轮距两米多,买个微型车轮距一米六,你管得着吗你?碍你什么事了?

  不好意思,这就是脱离历史看历史了。

  当时的路可不是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而且一旦损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安排维修养护,保证路面质量。当时的路是什么路?答曰:土路。

  新世纪后,红朝乡村振兴战略一开始的时候干了一件大事,把乡下的路都修成水泥路了,这是一项伟业!但也因为如此,所以年轻一些的人或许没见过除了乡间小道之外的“宽阔土路”,对于在那种土路上“陷车”的情况缺乏直观认识。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很多基建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别说乡道这种级别的路面了,就算省道也经常破破烂烂,一下雨就是坑坑洼洼犹如月球表面,稀泥巴没膝也是常事。在这种路面上,自然经常有车辆陷入坑洼之中不得脱身。

  而在古代,城市以外的路面最好也不过就是夯土,也就是压硬的土路。这种路虽然经过压实,但晴雨交加之中长期行车就会轧出车辙,这种车辙可不是想象中的“浅痕”,往往有二三十厘米深——那意味着行车时有小半个车轮都会在车辙之中。

  正因如此,古代在外行车如果碰到两车相会,由谁避让谁就是个大问题,因为你要把车辆从如此深的车辙中强行掰出来,那可不是一点小功夫。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官员之间在城里的轿子该由谁避让谁都会被制度化,根源也出于车辙这儿。

  既然知道古代车辙好进不好出,那么就可以说回来了:车辆如果不同轨,车辙就乱了,交通效率就会变得极低。

  比如秦国车辙六尺,秦国的车辆去了一个车辙五尺的国家,它就进不去车辙,或者一不小心只进去了一边车辙,于是陷在里头出不来了。这时候,整个车队便回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