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45章 审视(上)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梁本人在内(当时他以年逾六十),作战之时带头冲锋的。

  李如松就不必说了,这位兄台比他老爹还狠,一贯都是亲自冲杀。其历史上在朝鲜碧蹄馆一役之中,光是骑乘的战马就当场战死了三匹,凶猛程度可见一斑。

  但李成梁的“能畏”,李如松却没有学到。

  何为“能畏”?比如说,朱翊钧当时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李成梁就连疏请辞;此次李成梁战败,他也第一时间上疏请罚。更比如说当初高务实去辽东,李成梁明明被打压得怒火中烧,依然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绝不正面与高务实斗狠,这就是“能畏”。

  此处的“能畏”,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会做人,更会做官。

  皇帝封李成梁为宁远伯,那是他的功劳已经足够了,但他连番请辞,这是“居功不自负”;此番战败,他头一个自己上疏请罚,这是“敢于担责,不讳言败”;昔日不与高务实正面相争,那是审时度势,隐忍坚毅。

  不论李成梁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是怎样,但从他表现出来的举动看,至少谁都不好说他自己作死。

  然而李如松就没学到这些,他太刚直了。刚直对于武将而言本来是个好词,但正所谓过刚易折,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过于刚直,就容易惹麻烦、受重挫。

  原历史上,李如松所受到的重挫,正是在他光芒万丈的朝鲜之战后,在一次针对蒙古人的“捣巢”作战中遇伏战死。史载:“(李)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而死。”

  从《明史》的这句简略记载来看,李如松死得比较意外:率领少量精锐骑兵深入虏境,结果中伏战死了。

  原先高务实也以为,李如松的死,主要是死于他自己轻敌,虽然非常可惜,但没有办法。

  然而当高务实来到大明这么多年,又深刻的插手政治,玩弄过无数阴谋之后,他意识到原历史上李如松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如松在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表现可谓光彩夺目,其仅以四万兵马入朝而连战连捷,先后攻克平壤、收复开城,并迫使陷入困境的日军撤出了汉城。在短短不到百余日内,便光复了朝鲜三都。也彻底让当时的日本领教了大明的真正实力,破灭了丰臣秀吉一举攻入大明的幻想。

  之后因为中日双方军倾向于通过议和结束战争,李如松凯旋班师,加封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至此,战争告一段落。

  但是事情其实还没有完。几年之后,议和破裂。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再度卷土重来、渡海进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样,日军兵锋再度直指王京汉城,朝鲜又一次告急。

  这一次,大明反应迅速,再次应邀派兵支援,并任命麻贵为主将,坐镇汉城。在南原、全州纷纷陷落,日军紧逼汉城外围的不利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