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八十五章 乱世之后经济复苏_崇祯本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当前大明国内的条件下推行工业化是不现实的,首先大明国内的商业也没有形成商品经济的条件。

  传统农业观念太深入人心了,一时之间很难让受几千年观念影响的人心发生改变。

  但是战后经济复苏是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面临的一道红利——灾后重建。

  朱由检给的政策就是,北方无主土地不作为封赏,所有功勋全部以金钱换算。对于拿的出来的地契,朝廷还是给予承认的。

  但是这些手上捏着地契的实际上是小部分人,可以想象,动乱了多年,又经过了几轮政权交替,能捏着地契的能是什么人?

  反正朱由检打死也不随便承认地权,他可以把土地分包给无地的农民,但是地权必须在朝廷的手中。

  这样一来,真正有钱的,就是军队系统。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衣锦还乡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事情。有了钱,在老家盖房子,置地,娶妻生子,都是正常现象。

  地是买不了了,但是宅基地必须要批。朱由检很不要脸,他批的宅基地是以一百五十年产权来算的,这个时限大约正好管三到五代人,也是一个普通爵位的时限。

  如果宅子盖大,那么三五代之后就需要后代子孙继续努力保住家产。

  盖房还有各种要求,按照规定必须要砖瓦结构,水泥包浆。多层结构必须水泥钢筋浇筑框架。

  从一开始,朱由检就在基建上面立下了一套标准。

  然后,各地的窑厂、水泥厂这些技术已经半成熟的产业风风火火地上马了。一时间各地烟囱林立,乌烟瘴气。

  朱由检甚至想象得出来,北方的煤炭产业会是一个巨大的缺口,好在大明本身不缺煤。唯一缺的还是劳动力。

  想象最初的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就是煤和钢铁,朱由检的心思就是激发出煤炭和钢铁的产能出来。

  先从州府开始,以政府衙门各部门为推动,建设一批新式的多层建筑为样板,然后建立起配套的砖窑和水泥厂。

  再之后,以传统房屋样式为主的私宅拔地而起,各地的第一轮房地产财政就孕育而生了。

  对于大的军功产生的勋贵,剩余的钱财就被央行以国债的形式收回了。说到底,与国同戚这样的名头,任谁也巴巴地把钱借给朝廷花。

  朱由检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崇祯皇帝,这点钱,借也借,不借无所谓。当国家局势稳定的时候,有钱人会不借钱给皇帝?只有看到朝不保夕的时候,人才会自私地把钱藏在自己家里。

  紧接着,央行又出了新的货币政策,大明因为印刷技术的进步,开始发行纸币。

  新纸币起初没有替代银元,但是替代了铜币。原本铜币本身就是作为市场正常流通货币存在的,而银币作为大额货币起辅助作用。

  朱由检采取渐进的货

  请收藏:https://m.yushufang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